最新資訊
濕腳弊處多
日期:2017-08-14

下雨天或游泳洗澡後經常濕腳,若不盡快抹乾,原來有可能會影響健康!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接受明報網站訪問時提醒,腳踝關節附近不應經常濕水,因為有損健康。

 

林冠傑指出,「該處(腳踝關節附近)的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條經絡的交匯處,這三條經絡都不應濕水,否則因應上通下達的概念,寒氣會透過經絡走遍身體。」他認為,絕對不應該長時間濕腳,又細數濕腳6大弊處。

 

足部久濕6弊處

1. 水屬寒,腳部久濕容易出現風濕,林冠傑解釋:「風濕的定義是風寒濕痺,寒濕浸淫腳踝處,水濕停滯而有礙氣血運行,導致局部氣血差。長期濕透腳掌會影響關節重墜,容易引致風濕關節痛。」

2. 足部歸腎經,長期濕腳會影響腎氣,風寒容易入腎,導致腎氣虛。

3. 皮膚有吸收能力,若腳部皮膚經常浸水,容易令風寒入裏,增加患感冒的機會。

4. 濕腳「輕則影響足患,重則帶入腎氣兼影響全身」,腎氣差則易致腳趾出現灰甲。

5. 足部長期濕水無助保暖,容易令下肢負重,影響步行抓着力變差,引致腳部冰冷、疲累、乏力、痠軟的情況。

6. 地面細菌多,而足部是最接近地面的部位,當多腳汗遇上多細菌時,容易增加腳部潰爛損傷機會。

 

*護足小貼士*

- 避免「著鞋唔著襪」,因為腳部走路時長期磨擦,不穿襪子會減低腳部受保護的情況,增加氣流、沙石、塵蟎、細菌侵襲腳的機會。

- 宜少著人字拖、涼鞋或拖鞋!因為長期著拖鞋等會增加出腳汗機會,加上沒有襪子的吸汗功能,足部未能保持乾濕平衡。

- 腳汗多屬腳氣病,反映脾胃差,宜健脾燥濕。林冠傑說:「撇除先天因素而天生只有手掌腳掌有汗、全身無汗的人,因傷風感冒、身體虛弱,令手腳特別多汗人士,他們的脾胃都偏弱,即消化系統較弱。醫治方法宜健脾燥濕,以實脾(鞏固脾胃)改善手汗和腳汗多的情況。」

 

(商場週記 - 香港組)